HI!欢迎光临车讯网
移动应用购车计算 车型对比订阅车之讯
当前位置:车讯网 > 资讯 > 业界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汽车潜力巨大 自主品牌未来充满挑战

2012年09月05日 16:16 来源:车讯网 我要评论()

  问:您认为现在是不是到了中国政府改变其关于中外汽车合资企业50:50投资比例条款的时候了?

  答:根据现行规定,外国汽车总装厂不能采取独资形式,外国厂商每类汽车(per vehicle category)最多可以有两家合资企业,且最多不能超过50%的股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中国没有受到发达国家要求放松这些限制的更大压力感到十分惊讶,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 10年后的今天。

  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限制在亚洲十分普遍。1997年,印度解除了对汽车业的这些限制。1997年—1998年,亚洲许多本土厂商正面临着财务困难之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对一些亚洲国家政府施压,促使它们放开管制。一些国家(如泰国和印尼)在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解除了大部分限制规定。

  如今,印度、泰国、印尼、巴西和墨西哥的大部分汽车总装厂都是跨国汽车厂商的全资公司,完全纳入到了它们的全球战略和运营中。

  中国刚刚加入WTO之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颇多。有意思的是,现在人们反倒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部分原因是许多外国公司已经签署了长期合资协议,并且接受了这一现实。它们把这条限制看作分享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市场的一点小小代价。在这一问题上,中国还没有受到任何国际压力,在没有巨大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政府是不太可能改变这些规定的。

  与此同时,合资企业已变得越来越大,也变得非常成熟。现在的情况是,即使中国政府放松了这些限制,目前的合资企业结构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从目前的合资协议中退出或进行重组将会十分复杂,而且即使法律许可,大多数外国厂商可能也无力把中国伙伴手中的股份买过来。

  所以,外资全资汽车企业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许可,但它们那时又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障碍。

  所以,我们不得不认为现行的合资企业结构仍将是外国厂商能够参与到中国汽车工业中来的唯一途径。

  从中国的角度看,可以说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通过现行规定和产业结构使它们保持了对汽车业的控制,并且收获了巨大地经济利益,但这种结构对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并无裨益。没有外国合资伙伴的中国自主汽车厂商如吉利长城奇瑞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更大。

  问: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的竞争局面将如何演变?

  答:中国13家大型汽车集团加上其合资伙伴占据了汽车产量90%以上的份额。商用车市场是中国品牌的天下,而在轿车领域(不含微客),合资企业的产量份额则超过了2/3。

  合资企业是否还会延续汽车市场的这种主导地位?总的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由于合资企业会继续提高其竞争力,合资企业仍将是把最新产品和技术带入中国,为中国消费者生产和销售他们所需的汽车产品的主要途径。

  最初,中国自主品牌以低价格攻占小城市汽车市场的战略取得了成功。但近些年来,大多数合资企业在产品组合的宽度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变得更具价格竞争力,并且正在向内陆省份和小城市拓展其销售网络。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独立汽车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较大波动。

  2011年和2012年,大多数中国自主品牌都未能跑赢市场。最新的进展是新出现了一些合资企业品牌,如宝骏(Baojun)、理念(Linia)和开利(Kaili)等。其产品战略是对从外国合作伙伴手中获得的旧的或即将过时的产品平台进行一些改型或升级,然后重新将车型进行定位于那些对价格敏感的,尤其是小城市的消费者。这一举动将对中国自主品牌产生更大的压力。

  所以总的来说,自主品牌的未来将充满挑战。我认为中期来看,合资企业将继续占主导地位,并将在中国汽车产量中占据至少60%的份额。

快速搜车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