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光临车讯网
移动应用购车计算 车型对比订阅车之讯
当前位置:车讯网 > 资讯 > 业界 > 人物访谈 > 正文

起亚的救世主:专访设计总监彼得·希瑞尔

2012年02月12日 15:40 来源: 作者:夏欢 我要评论()

  大众的风气

  那么,起亚设计的核心风格“简洁”是如何形成的?是彼得的个人偏好?是他从奥迪带来的风格?抑或当今设计的趋势?

  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他之前在大众和奥迪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关系。虽然热爱简洁的风格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过,这种风格并非彼得所开创。

  新甲壳虫被认为是大众回归德国最辉煌时代的设计风格——简洁纯粹的代表作,但在这个项目中,彼得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而只是参与了这个项目。新甲壳虫其实是当时大众加州设计中心杰·梅斯(J. Mays)和弗里曼·托马斯(Freeman Thomas)两位设计师主导的。

  当年,两人在美国读大学时,对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设计风格非常认可。这是因为,包豪斯时代是德国设计最强的时代。它的基本理论是,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也就是产品要体现这个真实的功能;所以,产品形式和功能越统一,这个东西感觉越纯洁,大家在造型上也会更理解它,更喜欢它。

  当杰·梅斯和弗里曼·托马斯到欧洲参与奥迪、大众的设计的时候,他们认为奥迪、大众当时是失去了原本的德国风格,认为当时甲壳虫的设计已经偏离了车”是一个机械产品”的属性。这两个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想找回包豪斯的风格。

  于是,他们在手里有一定资金、瞒着大众德国总部的情况下,打算在甲壳虫上找回这种原始的、朴素的形态的风格——甲壳虫标志性的设计元素就是几个圆形和直线的重复,圆形大灯、凸发动机罩、圆形的基本肩部、机械的半圆而非有机形态的车窗玻璃、大弧度半圆车顶、大圆轮罩等,就连侧面设计改用对称式的弧形设计,看起来像一个圆拱;两个轮子之间是简单的水平的直线;内饰中,方向盘上都是非常圆的形态。

  其中,弗里曼·托马斯做了很多内饰的工作,杰·梅斯和弗里曼·托马斯共同做了一个外形的方案。

  待方案差不多成熟之后,二人将大众的高层请到大众位于美国加州的设计中心,并向高层汇报这款车,大众高层一见到它立即决定将其投入量产。最后真正中标的方案是杰·梅斯的外形加弗里曼·托马斯的外饰。这样,才有了这款如今被奉为经典的新甲壳虫。

  设计理念被大众认可,这二人却因表现优秀被福特挖角。因此,大众必须要找到一些设计师来延续这种思路,而且最好是德国人,这样可以把这个理念更加纯洁化、在车型设计时运用到极致。

  彼得显然是受了这种理念启发并且非常认同这种理念的年轻人之一。虽然他之前在总部无法进行太多的发挥,但在高层认可了这种设计风格之后,他在今后大众和奥迪的设计中就一直将这种简洁、纯粹的包豪斯设计风格延续下来。

  大众的体制相对而言比较保守,产品设计方面不可能有太多变化。直到今天,产品线内才可能偶尔会有一两个CC一样的“异类”,而在三十年前,大众的车型设计只被允许在小范围内有一些变化,但后续的产品马上会被拉回原来的方向。

  在这种体制下,设计师往往只能在企业既定框架下进行设计,很难有所突破。由于大众做汽车设计采用典型的德国风格,比较保守,会采用严谨的面、简洁的线条,没有非常多的有机形态。现在回想起大众和奥迪较为早期的车,例如奥迪100和帕萨特,其设计并不出色。

  有个例子或许很能够说明当时大众的设计环境。

  1960年代,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甲壳虫为什么不变化一下外型,而大众汽车的回应则是广告中一个画着甲壳虫车尾图案的蛋,并且说:“有的外形不可能再改进了。”

  整整15年后的1978年,当甲壳虫已经在德国停产,高尔夫已经接替了它的时代之时,大众汽车再次用了一种顽固不化的口气在仍是蛋主题的广告中写道“我们将保持这个外型,直至最后。”

  这也是杰·梅斯和弗里曼·托马斯要瞒着总部进行设计的原因。

  很难想象,当时在大众德国设计总部的彼得可以突破以上的条条框框,做出新甲壳虫般如此大胆的设计。反倒是美国设计师,可以站在外围观察欧洲的设计。

  新甲壳虫之后的奥迪TT,是一款彼得在纯正的包豪斯设计思路下的车,实际上也是看作甲壳虫的变形。TT也基本运用了非常机械的形状,随处可见正圆、直线这些元素。

  在这之后,大众从一个设计比较平庸的公司,进入了设计辉煌的年代。彼得的设计功力日渐精进,自己逐渐进入职业的辉煌期。

  背离和追赶

  许多人审美的标准是规律和变化的平衡,对一款车也不例外。

  然而对于在以上设计道路上走了二十多年的大众和奥迪汽车,设计规律固然容易寻找,这就是很多直线、有机的几何形态(比如圆形和矩形)的重复。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身上的机械形态重复得多了,会感觉硬邦邦、缺乏感情。如果拿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设计的车做比较的话,德国设计的车往往是最呆板的。

  以奥迪A6为例,它的表面很饱满,但是这个面比较光顺、平滑,并没有太多起伏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轮拱并没有和车身、形态有机地融为一体,反而像硬加在车身的曲面上。而法拉利的线条就很少有直线,很多就是曲线、曲面,是富于变化的。

  因此,尽管A4、A6和TT吸引了全世界的赞誉,但是奥迪的管理层希望拥有一些更加感性和富于变化的线条,就像奔驰的CLS和宝马的Z4一样。这不但是奥迪高层的希望,也是近些年汽车设计的一个流行趋势。

  2002年,奥迪请来了沃尔特·德·希尔瓦(Walter de’Silva),后者因在阿尔法·罗密欧的工作经历而闻名于世,现在他是大众的设计部门的负责人,不仅仅包括奥迪和大众,还有布加迪、宾利、兰博基尼、西亚特和斯柯达。

  2007年秋天推出的TT便显示出了沃尔特和彼得的不同。原先的TT有着笔直的线条、平齐的尾灯。但改款后的TT看起来更具扩展和延伸感,就像设计本身带有某种感情,更具戏剧化效果。

  而沃尔特在新TT之后操刀的R8,虽然也具有奥迪TT的影子,但是它在平面处理上都有了非常丰富的变化。比如,奥迪TT的肩线平直,而R8的肩线从侧面并不笔直;大灯的轮廓也并非平直的线条,有一些曲线的变化。

  R8还有一些曲面的变化,打破了TT曲面变化的规律性:R8的曲面是渐渐的伸出来的,并且变化丰富;也不局限于以前小规模的变化,而是比较大的一些轮廓。

  在意识到自己的设计风格与奥迪新一阶段的设计风格相左时,希瑞尔离开奥迪,进入了大众设计中心。但在担任大众首席设计师的那段时间中,只有EOS这一款车取得了成功。

  一方面,彼得在了大众集团严格的体制下工作了二十多年,受了很多束缚,另一方面,他的风格与新的设计风格显然不同。

  2006年9月,彼得选择了离开大众,进入起亚这家在设计上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白纸的韩国公司、继续他个人的设计思路。这家公司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全球的设计框架都由他来控制,甚至产品矩阵的规划都以设计为主导因素,他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彼得拒绝对现在的奥迪设计发表评价,但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被问及如何看待感性化的设计时,他这么回答:“你会发现,现在很多车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元素,被叫做感性化。它常常意味着简单而不留痕迹地加上线条,但关键是这也会产生不协调的对抗感。”

  他对于设计的理解很独特。“设计对我来说,并不是车本身的形状如何,车身是不是流行。而对于我来说,是把车身的各个部件组装在一起,让它们能够整合成一辆非常好的车”,他说,“我更注重于细节,更注重于创新。有很多非常简单,很多小的地方,我都会非常关注。这些小的东西,会给这辆车带来大的个性。”比如,如今起亚的每款车都有非常个性的轮毂。

  这就如同彼得最欣赏的设计师——尼奥·贝奈特 (Neil Barrett)的时尚主张一样,“你可以穿得时髦而不古怪,重要的是平衡:有点色彩,但不过分;有点设计,但不夸张。”尼奥曾任两个大牌GUCCI和PRADA的设计总监、PUMA的创意总监。

  从彼得来到起亚之后做的众多车型可以看出,按照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彼得一方面把起亚过于散乱多变的设计风格进行了整合,使其变得协调统一,但一方面,恰恰又把各种有机的形态德国化了,也就是说,他把设计元素规律或叠加地运用到汽车设计上,从而使一款车的设计元素不具有太多的变化。

  但也有观点认为,彼得来到起亚之后,正在越来越倾向于那些他不曾看好的东西。

  显然,设计已令起亚的品牌特色变得鲜明,但具有欧洲公司工作背景的彼得更是自信地表示,设计能够带领起亚走向成功:“以前我们看到起亚汽车以价廉而著称,现在通过设计,起亚已经从物有所值转变为有设计感的汽车。”

  当然,一款车的造型有众多因素,并不是简单欧化或者整合一下就一定成功。

  或许,对于设计界来说,彼得·希瑞尔到来的价值在于他令这家韩国公司承认了设计师的地位。设计师会有独特思路和个人风格,起亚给了彼得几年的时间,并且敢于相信彼得,耐心等待他设计的产品在若干年后慢慢统一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系车讯网(chexun.com)独家稿件,版权为车讯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车讯网带链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导航条

相关关键词: 大众 - 起亚 - 希瑞尔 - 福瑞迪 - 甲壳虫 - K5
责任编辑:赵瑜

快速搜车

搜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