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02:00 | 来源:车讯网 |
作者:
金雪
|
我要评论(0) |
而不满以上趋势的员工,也就自行“离开”了。此前,一度成为媒体焦点的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柳燕、杨大勇双双离职的消息。柳燕离职后,火速加盟沃尔沃。而杨大勇随后调任一汽解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质保部部长,这其中的原因,想必不难体会。
数据显示,2010年,一汽解放的产销量突破了25万辆,但是2011年,一汽解放的产销量急剧下滑,不足20万辆。而在一汽的“十二五规划”之中,一汽解放的任务目标是32万辆。与其他“目标”相比,一汽解放的现状与目标算是差距较小且相对较容易实现的。
如此看来,一汽解放很可能是一汽想要打破自主新局面的一个突破口,一汽将各路精英汇聚至此,是希望用一汽解放的业绩扭颓为升,来打起一汽集团的十二五规划大旗,为大家看起来过空过高的销量目标打出一张信心牌。
此外,一汽解放对于一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汽解放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在这里诞生。所以,对于一汽而言,一汽解放是有关键地位的。“目前的人事调整中也不难看出,把一些尖端精英调回一汽解放,也是给他们一个更稳妥的保障。”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但对于乘用车企业和商用车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有专家表示并不看好。“乘用车企业和商用车企业中的人事变动,有些人非所用的感觉。”张志勇指出,乘用车与商用车之间,在管理、营销、质检、模式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而言,这种人才流动不是好方法。
“尤其是这种中层人员流动,中层领导本身工作时就更多的考验执行力和细节问题。即便在乘用车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去到商用车企业的体制中,也难以发挥太大的作用。”张志勇说。
一汽的自主攻坚战
从一汽的自主品牌来看,比较集中的现象就是,在产品推出后,销量会出现短暂高点,但持续不过2—3个月,就步入平平之路。
“一汽的产品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拿到外资企业的平台后,没有根据中国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固有特征进一步开发,没有加入新的元素。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太少,产品定位不明确等等。”张志勇进一步指出,产品研发层面上的问题,是业绩出现直观变化的根本原因。改善产品研发观念是改良一汽这种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现状的本质途径,人事调整、营销战略调整,充其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不但如此,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相比,企业发展起点有差异,面临的处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也都不尽相同。合资企业的人才转入自主企业领域后,能否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也是一个问题。
对此,张志勇认为,人员流动,尤其是中高层人员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策略,规模过大的变动,或者过于频繁的变动,对企业来说,弊大于利。“每一个高层领导有各自的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思路,换一个领导就等于换一套思路,如果不慎重,很可能原地踏步,延误发展时机。”
但俗话说,“变通,有变才有通。”在一汽欲全力出击自主攻坚战,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的阶段中,我们不能断言一汽的行为是对是错,或者利多还是弊多,这需要时间来细细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人员流动,即使千变万化,“稳”也应当成为核心。稳定的领导班子,稳定的发展决策,才是企业的长久保鲜剂。如何变中求“稳”,是每一个汽车企业应当三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