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02:00 | 来源:车讯网 |
作者:
金雪
|
我要评论(0) |
1/3高级经理职位调整
车讯网编辑在搜集整理上述职位变动信息时,向一汽内部多位人士求证具体职务信息,截止发稿前,未收到矫正信息通知。从上述信息中不难看出,一汽此番“大换血”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对于此次岗位调整,一汽集团官方解释为:岗位轮值。据悉,这种以高级经理岗位为主的轮值,是一汽集团一直坚持的传统,一般4年至5年进行一次轮换。
但与此前的岗位轮值相比,此次一汽的人事调整规模超出以往。“目前已涉及一汽集团旗下20余家全资子公司与20余家控股子公司,300多名高级经理中的100余名,是徐建一掌舵一汽集团以及徐宪平上任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业内人士透露。
张、葛二人的职务对调,最先为一汽人事调整战略发出了一个信号:合资人才补给自主。而此后的种种人事变动迹象,也印证了这一猜测。“一汽此次人事调整的布局中,90%是合资与自主之间的人员调动。”一位接近一汽内部的人士透露。
并且,从上述图表中,一汽解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祥会,调任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一汽解放公司副总经理兼专用车公司总经理王瑞健,调任一汽—大众生产总监等消息中不难看出,调整中的合资人才,大部分收入一汽解放之间,而这批人才供给源头,几乎全部来源于一汽—大众。
大规模“轮值”的背后
虽然一汽一再重申,此次人事变动只是例行的岗位“轮值”,但对于调整规模之大,业界也纷纷揣测其因。首当其冲的要数今年沸沸扬扬的“静国松案”。
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的一汽集团201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中,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通过插件程序,阻断整车销售系统和财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使财务系统数据与整车销售系统无法保持同步,影响年底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的审计。据当时报道,此次审计还发现一汽集团所属单位涉嫌经济违法案件线索两起,已依法移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几天后,静国松因经济问题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的消息得到证实。据悉,该案也已引发了中纪委对从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到一汽集团的多名人员的协查。不得不说,“静国松案”给一汽集团乃至整个汽车行业敲了一记警钟。
“静国松案”一个月后,张、葛二人职位对调的消息公布,随即开始浩浩荡荡的人员变动洪潮。“一汽的岗位轮值制度,客观目的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并且目前,一汽集团也好,一汽旗下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也好,都有一些人员超过了轮值限期,一汽这次的调整规模之所以如此之大,也可能是因为有一些早该换的,还没换的人员在其中。”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此次调整的原因之二,应当属徐建一的一贯用人理念显山露水。事实上,一汽轿车与奥迪事业部互换统帅,并非一汽第一次用合资人才补给自主。早在2009年,一汽轿车在危机四伏的险境中时,徐建一也是急调当时的一汽丰田常务副总经理王法长,担当一汽轿车担任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希望凭借其在一汽丰田的成功经验挽救一汽轿车的颓势。
而今,又是在一汽轿车持续亏损之时,将在奥迪事业部积累6年经验的张晓军调回,试图挽救一汽轿车于水火之中。“一汽的这种用合资补给自主的人才策略,算是含有合资企业的国有集团在人事上的惯用策略,将要重点培养的人才安置在合资企业岗位上汲取经验,在自主品牌发展受到困惑时,又将其调回,这样能将合资管理经验充分的回馈在自主品牌上。”汽车资深分析师张志勇说。
原因之三,便是一汽集团的“十二五规划”压力倒逼。一汽集团的十二五规划显示,2015年,一汽集团的产销目标为4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销量目标为200万辆。然而,2011年,一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还只有50万辆。这也就意味着,一汽要在3年内完成产销4倍增长,才能有机会完成预期,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可以说,压力的核心来源于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由于奔腾、欧朗业绩双双走低,曾享誉我国轿车制造业“开国元帅”的一汽轿车出现严重亏损,亏损面持续扩大。一汽轿车官方预估,今年前三季度亏损金额最高将达到3.5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事调整布局中的“合资倾向自主”便不难理解。“在自主品牌低迷之际,一汽试图通过大规模的人事变更,更换自主品牌企业的惯有发展思路,希望以此带来新生命力。”张志勇表示。
从合资到自主更稳妥?
仔细探究一汽此次的人事调整布局,合资流向自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和一汽解放之间的多位高级经理人流动可见,乘用车企业和商用车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也是大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