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09:20 | 来源:车讯网 | 作者:金雪 |
“大众与菲亚特在这个事件中,都算是处心积虑的,大众不想让马尔乔内继续担任ACEA主席,是因为他反对企业高管轮流担任主席职务的形式,或者说,大众不想让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对手坐在这个位置上,而菲亚特之所以处处针对大众,更是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对车讯网编辑分析道。
菲亚特按捺不住的“根源”
应该说,菲亚特与大众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欧洲市场的总体容量不断萎缩,但大众在欧洲市场中却愈发如鱼得水。
2012上半年欧盟27国乘用车累计销量为6,644,829辆,同比下降6.8%。而大众上半年在欧盟累计销量为1,590,933辆,同比下降1.5%,由此可以看出,上半年大众汽车在欧盟市场的份额的增长数并非“一星半点”。
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市场中,除大众外,其他汽车企业的市场份额要受到一定压缩,菲亚特就是典型。以菲亚特2012年6月在欧洲市场的数字为例,销量下降了16.7%,市场占有率由2011年6月的7.5%下降至6.4%。为此,专注于信用质量评级的穆迪公司还调低了菲亚特的信用评级。
其实,大众在与菲亚特同样面临欧债危机,却未受到重创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众的利润主要来自中国市场。在大众集团2011年公布的财报中,集团的全球税前总利润为189亿欧元,约比2010年的100亿欧元高出近一倍。其中,中国市场实现利润77亿欧元,比上年增加58亿欧元。也就是说,大众集团仅在中国地区的利润就已经占到集团利润总额的40%。
而对于菲亚特来说,中国市场一度是一块软肋。与国际上不少跨国汽车企业在其他地区市场上表现平平,但在中国大幅提升业绩相比,拥有玛莎拉蒂、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等诸多响当当的豪华车品牌的菲亚特,在中国却陷入另一番境地。
甚至到目前为止,菲亚特在中国实现国产的也只有菲翔一款车型,因此,在国内很多消费者心中,菲亚特的品牌形象都无法与它旗下的法拉利等豪华车品牌相匹配。车讯网编辑在日常浏览汽车相关消息时就常发现,一些网友甚至汽车业内人士都会这样惊叹:“法拉利是菲亚特的?玛莎拉蒂也是菲亚特的?”
这种品牌形象等级的落差,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菲亚特在中国“第一步棋”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菲亚特开始进军发展中国家市场,当时,在中国,菲亚特选择与南京汽车合作,以双方各持股50%的形式成立南京菲亚特合资公司。当时生产的是提及如同奥拓的这种小车,叫派力奥,起初销量不错,但好景不长。
2004年起,菲亚特在中国的销量开始下滑,并且跌势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情况与单一的产品线有关系,但在当时,南汽与菲亚特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方式,使合作变得很局限。要想从菲亚特进入更多车型,南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不但如此,菲亚特主观上可能也不并不愿将强势的车型放在中国国产。
当时南京菲亚特一位高层说过,“意方根本不懂中国市场,还要固执的坚持己见。”从中不难看出双方高层矛盾之深,久而久之,南京菲亚特一年相比一年更惨淡,也就成为了一次失败的合资。
而后,菲亚特在与广汽的合资中,似乎并未吸取什么教训,依旧以各持50%的股比形式合资。虽然客观而言,广汽比南汽实力雄厚。但就目前广汽菲亚特的情况来看,菲亚特想借中国市场扭转欧洲市场的“亏”可能还需要时间和空间。
目前,菲亚特在中国,除唯一一款国产车型外,在售的菲跃、菲亚特500、博悦三款车均为进口。这也是中国的消费者难以正视菲亚特的真正形象的根本原因。但据悉,菲亚特规划在华一年推出一款国产新车型,明后年引入阿尔法·罗密欧和Jeep品牌,以解“燃眉之急”。
无论规划能否顺利落实,菲亚特在中国市场的坚守和进步,都将是一条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