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订阅车之讯
当前位置:车讯网 > 星爷说车 > 帮你选车 > 正文

何缘屈身二等公民 全民共同神话外来品牌

2012年08月10日 02:00 来源:车讯网
作者: 夏星
我要评论(0)

    车讯网的同事总结历届《拆车坊》拆解结果之后,发出“二等公民”的感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屈身二等呢?我认为,这是民众与管理层共同神话外来品牌的结果。或许有人质疑,明明是厂家偷工减料,采用双重标准区别对待,与管理层或许有瓜葛,与民众有何干系?

    岭南荔枝树移栽到京,用不了多久就会死去,这是因为,生存必须依赖适合的环境。一辆防撞杠、四气囊、车身稳定控制一应俱全的汽车在美国卖2万美元,拿到中国后,省略掉防撞杠和车身稳定控制,只剩下两个气囊,售价却升至15万人民币。配置降了,反而多赚3万块钱,这是为什么?因为这里有适合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构成,与管理层,与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关联。

    以市场换技术的彻底失败——管理层决策有误

    30年前,也就是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出现很大变化,红旗轿车、上海轿车相继停产,切诺基和桑塔纳开始国产,外国汽车品牌从此进入我国安家落户。据说,当时管理层的意思是以市场为代价,换取先进的技术,提升自己的汽车工业水平。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错误。事实上,不管是日产,还是现代,在发展过程中都曾这么做过。不同的是,人家的合作局限于技术层面,而且有严格的时效性,我们的合作扩大到品牌层面,而且遥遥无期。正是这种不同,致使30年过去,我们的市场几乎荡然无存,当初渴望的技术仍然在人家的口袋里——以市场换技术彻底失败。

    这种明显带有瑕疵的决策,把一个原本只是制造国民车的企业,培育成巨无霸;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坦荡胸怀,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汽车厂家来华淘金。即使区域性制造商,也在大腕的庇护下,走进了咱们的国门。世界上最提倡自由市场经济的是美国和英国,但在中国面前,他们只能甘拜下风,因为,他们不具备中国式的无私。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不知道西太后是不是真得说过这句话,但我知道,眼下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市场奉上,却一点儿也不惦记着索取技术。销量略有下滑,便焦急地分析来分析去,生怕人家受一点儿损失。

    一位前辈批评我:你纯属目光短浅。国外的汽车品牌来到中国,无论是制造,还是销售,都是双方共同完成的,并且向中国缴税,这叫借鸡下蛋,我等坐收渔利,是天大的好事呀。而且,我们与他们之间办的是合资公司,我们拥有一半的股份,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在中国,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品牌。

    果真如此的话,倒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我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首先,“合资品牌”本身就值得疑问。人家来到中国,是打算把品牌分一半给你吗?显然不是。品牌做大了,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咱们,而是品牌持有者,咱们实际上是拿自己的资源,替别人养孩子。比如,咱们这边刚讨论公务车是否应该遵循国际惯例,改用自主品牌汽车,奥迪那边立马坐不住了,大声抗议。此举说明,所谓“合资品牌”根本就是一厢情愿,人家来华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如果不是有政策堡垒,人家肯定会独资设厂,连代工费都不让你赚。

    事实上,在“合资品牌”中,中方对于产品、技术没什么决定权,这些核心的东西都掌握在人家手里,中方的任务就是按图纸制造,然后销售,再然后分到一部分报酬。整个举动,像不像民工?

    别小看民工,一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靠着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收入甚至超越自我感觉很好的白领。“合资品牌”里的中方也是如此,凭借着售价高、销量大,一年下来,也能赚个盆满钵盈。再加上上级考核主要看眼前的钞票,并不考虑民族大业,任期内只要能多卖车,多创利润,就是乖孩子、好孩子,就能获得上级赏识,顺便累积个人资本,或者向上升迁,或者荣耀一方,足够了。至于国家产业发展这些宏观问题,见鬼去吧,我和上级都活不了那么久。

 

责任编辑:夏星
更多>>

论坛精选内容

迟到的斯巴鲁XV2.0选购记

首先得先追朔到选车过程,选车真是个纠结的事情...[更多]

2013BMW M体验日报道

M体验日,顾名思义,就是全程体验BMW M系车,M3、M5、M6...[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