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城里的战争遗迹
龙陵县城的老街,基本上还保持着历史上的原貌,这一带有3个地方值得看:市中心的龙陵抗战纪念广场、老街上的慰安所、白塔社区南侧的日军司令部。龙陵抗战纪念广场位于龙山路,现在属于市中心范围,在当年是县城的东门外,滇缅公路在这里进入龙陵城,日军在路旁修建了碉堡,叫东卡,其中有个碉堡保存下来。1944年11月3日11时,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东卡召开庆捷大会,宣告龙陵光复,并升起中、美两国国旗。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带成为公路客运站,前几年,拆除了周围的房屋,变成了一个广场,并修建了纪念馆。
以中、美两国国旗为先导,远征军进入龙陵。 (美国通信兵拍摄,摘自《国家记忆》)
远征军在东卡,举行了升旗礼。(美国通信兵拍摄,摘自《国家记忆》)
龙陵抗战纪念广场。
纪念广场昔日为东卡,碉堡仍在。
纪念广场上的纪念馆。
1935年的《重修惠通桥碑记》。
县城西北侧有个村落,叫白塔村,路上有家白塔小学,学校后身是个山坡,山坡上有个赵氏宗祠,是当地赵姓一族的祠堂。1942年56师团来到龙陵,将此处作为驻军司令部,远征军反攻时,56师团的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也曾来此临阵指挥。眼下,赵氏祠堂已经被重修,我到的这天,没有开门。不知道里面状况如何。
松山守军在全军覆没前夕,奉命出逃汇报情况的木下昌巳中尉,在战后来到滇西十余次,他一直试图在松山为1250个战死的日军修建一座“慰灵碑”,当然始终未能如愿。也许是真的忏悔,也许是为了联络感情,赵氏祠堂前面的白塔小学,就是木下昌巳捐资修建的,被称为“赎罪”学校。不过,我来到这里时,看见学校的牌子已经没了,变成了一个公司。
县城西北侧的白塔村。
赵氏祠堂,曾为日军司令部。
祠堂前面的白色建筑(最右侧),是侵华日军木下昌巳捐建的白塔小学。
日军在龙陵的慰安所
日军在占领龙陵期间,开设了3个慰安所,其中,第一个建立的慰安所设在当时的段氏宗祠,但有人告诉我,那建筑早就没了,所在地已经变成了武警驻地。还有一个在白塔村,据说,白塔村慰安所的房屋至今还在,是一栋200平方米的房子,明显特征是二楼右侧有个方洞,是射击孔。围着白塔村转了两圈,也没看见哪个房子的二楼有方洞,又不敢随意打探,毕竟是个日军的慰安所,怕惹人家不高兴,回头再揍我一顿。
第3个慰安所在老城区的中心,位于一条叫董家沟的小巷内,当时是一户姓董人家的住宅,由于面积大,建筑精美,日军来了以后将其占领,开设了龙陵城第2个慰安所。日本投降后,因为此院做过慰安所,主人不愿意继续居住,一直荒废着,到了2005年,董家人将此院无偿捐给政府,龙陵县文管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原貌,辟为“侵华日军滇西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目前已经免费开放。
位于县城中心董家沟28号的董家大院。
董家大院在日军占领期间,被辟为龙陵城内的第二个慰安所。
2005年,董家人将此院无偿捐给政府,文物部门按原状修复。
进门处张贴着慰安所规定:士兵每次2元,限时30分钟。
慰安所有医务人员,负责慰安妇的医疗工作。
为慰安妇检查身体的器材。
慰安所内,一楼有2间接待间,二楼有6间接待间。
整个滇西,日军设有30多个慰安所,慰安妇800余人,其中500人来源于本地。
日军士兵与慰安妇。
士兵们急切地聚集在慰安所前。
军人来到慰安所需要购票,士兵每次2元,军官每次5元。
展品之一:慰安所提供的安全套,称之为“突击”。
展品之一:硫磺圈,据说性交时套在生殖器上,以获取快感。
2003年,曾在龙陵当慰安妇的朝鲜人朴永心,来到龙陵县董家沟28号指认。
军队中提供性服务,是日本军队在日俄战争中创造的。1931年,日本海军首先在上海开设了4家慰安所,早期的慰安妇全部来自日本,这里面还有更为激进的组织叫“女子挺身队”,后来,随着战火的蔓延,慰安妇里出现了朝鲜人、缅甸人,以及中国台湾人。当日军刚刚来到龙陵时,曾带来几个缅甸女子,其中还有一对夫妇,老公在门口发放慰安券,老婆在屋里慰安,真是不可思议。
最初,日军尽量不用当地女子充当慰安妇,因为他们怕激起民愤,妨碍统治,后来变得无所顾忌了。甚至认为,用当地女子慰安,会激起士兵的占有欲,会激发斗志。
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称“慰安妇”是不稳妥的,应该称其为“性奴隶”,以便让日本正视二战期间的暴行。可是,当我写到这里时,电视里传出新闻:日本大阪市长桥下彻在19日表示:“安倍应作明确表态。日本正因为曾签订了《旧金山和平条约》,才不得不接受各国 ‘侵略战争’的定性”。针对慰安妇问题,桥下彻宣称:“我只能这么说,日本也需要反省,但只把日本吊起来当沙包打是不公平的”。
咱们一直认为,通过8年的努力,终于打败了日本,可实际上,日本并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