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木小镇
走到草原的最北端,再往北,是个号称黄河第一湾的景点。而据此直线距离60公里的玛曲县,也有个号称“黄河首曲”的地方。颇为不解,我曾去过去过黄河源头附近的扎陵湖与鄂陵湖,黄河自源头开始,曲曲折折,直线流淌的时候并不多,怎么到了这儿才成为第一湾呢?
不过,从第一湾往北150公里,有个很有趣的小镇,小镇街道没多长,可东侧属于甘肃省碌曲县的郎木寺镇,西侧属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下辖的郎木寺村,一个小镇属于2个省,这景象似乎还真不多见。不过,一位喇嘛告诉我,这里正式的名字应该叫郎木,没有寺。在郎木的街道旁,一条小溪缓缓流过,虽然很窄,名字却很有气势,叫“白龙江”。江北,是甘肃境内的赛赤寺,
江南,是四川境内的格尔底寺,在两个佛教寺院中间,还有一座清真寺。
仅从建筑来说,赛赤寺的规模比格尔底寺更具辉煌,无论是哪座寺院,佛堂周围都围绕着大量的普通的院落,这也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事实上,这些普通的院落便是僧人们的住所。
在藏传佛教中,喇嘛们有一部分属于学经僧,学经僧们通常需要15-40年的时间,才能修得正果,成为高僧。所以,高僧的知识是非常渊博的,这就是高僧被人们敬仰的原因。比如,喇嘛的意思是“上师”,达赖的意思是“大海”,班禅的意思是“大学者”。
在藏传佛教中,有些寺院就相当于一所大学,里面由数个扎仓(学院)组成,从郎木往北180公里,有座拉卜楞寺,那里的扎仓多达6个,每个扎仓分13个年级,通常得15年才能学完。而地处拉萨的哲蚌寺,也不过只有4个扎仓。
扎仓的下面是康村,经过考核,入寺成为正式僧侣的出家人,按照籍贯被编入不同的康村。 学经僧的生活是很辛苦的。按照宗喀巴定下的规矩,首先用3年时间学习《释量论》,通过考试后往上升,用7年时间学习《现观庄严论》,允许毕业的僧人被称为“帕尔钦”。多数僧人走到这一步就会停止学习了,这就跟多数学生本科毕业后不再攻读硕士或博士一样。有着更高追求的僧人,会选择继续学习,而接下来的学习过程通常得20年。
清晨,来到赛赤寺,一群僧人正在辩经。辩经是藏传佛教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学习活动。一方站立,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往前挥,与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开始发问;而另一方端坐,回答问题。对于听不懂藏语的我来说,辩经本身的这个击掌动作,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魅力。据说,这个击掌动作有3层含义,第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第二是掌声代表无常,世间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第三是清脆的响声击醒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恶念。
俗话说,道理不辨不明。辩经的目的不是要争个输赢,而是通过辩论,厘清犹疑,以佛法正见破除邪见,从而提高僧人对佛法的领悟。据说,辩经的要求是具备7种美德:气度轩昂、语气温雅、语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以行狡诈、成就自他两利。毫无疑问,这种辩论活动,对于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我觉得,世俗社会的学校,都应该加入这样的课程。如今的年轻人,大都善于网络沟通,如果面对面的语言表达,则成为不少人的障碍。经常见到这样的人,说话毫无礼貌,一切以自我为核心,根本不懂得如何尊重人,更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事实上,这是很可怕的情景。我经常告诫我的孩子,人的一生中,最基本的两项技能,是说与写。这两项技能如能掌握,终生受用。
事实上,别说年轻人了,即使一些身经百战的老年人,也不见得做得更好。曾有数次与长者讨论某些事情,讨论到最后,理屈词穷的长者大喝一声:滚。我很想告诉他,连人家喇嘛都懂得,辩论是各自提出论点,摆出论据,一切让事实说话。不仅辩论双方要共同尊重事实,相互之间也得保持尊重。辩的是道理,而不是人身攻击,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辩论不过,便动怒甚至动手,只能证明为人粗野。这样的人,不值得与其为伍。
甘肃临洮
离开郎木,沿213国道北行,这条路一直往北,便是
兰州。途中有数个路口,一个是往西,前往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一个是往西北,可以前往夏河,那里有拉卜楞寺和甘加草原。考虑到眼下不是草原最佳观赏期,我决定直接前往临洮,并将它做为此次旅游的最后一站。
进入甘肃后,清真寺随处可见,数量极多。
从郎木算起,行驶355公里之后,进入了临洮城区。临洮在兰州北侧,相距1小时车程,是个不大的县城。然而在这里,却有两大看点,第一是老子的升天处,第二是秦长城的西起点。
临洮城区西北角这一带,据说是貂蝉的故里。
城区东侧还有三国时期的遗迹。
据传,老子年过半百之时,因失去官职而西出函谷关,从此杳无音讯,不知所终。而正当老子即将来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时,守关的官员看到东方有一团紫气,便知道有圣人来临,赶紧沐浴更衣,诚心等候,不久,老子骑着牛缓缓而来,官员扣住老子,要求著书,作为放行的条件。老子无奈,只好写下《道德经》,然后继续西行,并留下“紫气东来”的佳话。老子究竟去了何处,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来到了临洮,并在此善终。第二是去了印度,收释迦牟尼为徒。此外,还有人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回老家去了。我觉得,去印度之说,肯定是道家子弟为了打击佛门,而杜撰出来的,不足为信;东归说也讲不通,东周首都在今天的
洛阳,老子故乡在洛阳东面的鹿邑,告老还乡,理应往东走,为何往西来到函谷关呢?可见,只有来到临洮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在临洮城的东侧,有一座岳麓山,山上有凤台、文锋塔、超然阁和老子飞升阁等建筑,据说,老子就是在这里升天而去。不过,这些建筑大都为新建,并非历史原物。
临洮城北15公里处,是三十里墩村,距村不远处,是高速公路出入口,下高速往南600米,有个往东去的小路,往里走大约3.8公里,是南坪村,据说,秦始皇时代的万里长城,就是以这里为起点的。不过,走遍南坪村的周围,也没找到明显的古长城遗迹,只看到附近有个村子叫城墙湾。
此外,从临洮城的东北角出发,沿095县道往
东南方向走23公里,在窑店镇徐家铺附近的一座桥头处,有条往东去的土路,沿此土路往东不到5公里,有个长城村,村东不远,是秦长城的遗迹。不过,这个遗迹也已历经
现代的修整。
虽说秦长城的原貌很难寻觅,但秦始皇开创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而这一工程,在之后的汉朝和明朝,再一次发扬光大,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把巡航定速把时速定在120公里,稳稳前行,返回北京。
秦长城从临洮出发,一路往东北方向,而我,也将要在这里结束本次出游,往东北方向行驶1600公里,返回北京。此次自驾游,自北京出发,历经
西安、重庆、成都、西昌、丽江、香格里拉、盐井、芒康、巴塘、理塘、泸定、汶川、红原、若尔盖、碌曲、合作、临洮,行走了滇藏公路与川藏公路的部分路段,翻越了白马雪山、剪子弯山和折多山等多座超过4000米的高山,经历了夏、春、冬三个季节,收获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