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园:厦门和鼓浪屿。
出泉州,沿高速公路走了1个多小时,经过跨海大桥之后,来到了厦门,准确地说,是厦门岛。厦门与金门在历史上被称为金厦,它们都是岛屿,只不过厦门岛距离大陆海岸线很近,加上城市的发展,使人们忽视了它其实是个岛屿。
厦门其实是个岛屿,只不过距离大陆海岸线非常近。
女儿对厦门有特别的好感,一来是因为漂亮,整个城市,尤其是面向大海的那部分,景色与城市规划特别好,至于鼓浪屿就更不用说了。二来是因为高考时,曾将厦门大学列为第二志愿,万一没被家门口的学校录取,就去厦门就读。这么说可能有点儿委屈了厦大,其实人家是一所很优秀的学校。单是看看校园,就足以令人好感倍增。
厦门大学的环境堪称一流。
整个学校犹如一所典雅的花园。
厦门的中山路及其周边一带,是逛街的最好去处。
厦门的老城区更为诱人,主要是中山路及其周边一带,路旁的建筑酷似新加坡,造型别致,颜色艳丽,令人赏心悦目,路边一律建有骑楼,即使是烈日炎炎,逛街也不觉辛苦——女孩嘛,生怕晒黑,在厦门这种街道上逛,确实很难晒到太阳,相比之下,北京的商业街就没这么人性化。
厦门的商业街都是骑楼建筑,颇为人性化。
我发现,厦门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即使是内部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重建,外墙也得保持昔日的风貌,这么做实在太正确了。如果每个城市都弄罗马花园、欧陆经典,看似很进步,其实很愚昧。发展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这是任何一个先进国家都遵守的原则,把自己昔日的一切视为落伍,全面抛弃,到头来,受损失的,肯定是自己的后代。
有些建筑的内部虽然进行了改建,但外立面保持着昔日的风格。
在厦门街头,别致的小店一个接着一个,不输上海,且价格更为亲切,走了不一会儿,全家人手上,都拎满了袋子。但并不感觉累,因为,咖啡馆与甜品店,同样很多,里面的布置大都很典雅,只要从门前经过,便能立即产生坐一会儿的欲望。
不管什么店铺,总能体现出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
到处都有精致、典雅的休憩处。
在轮渡码头花8块钱,买张来回票,10分钟便能来到厦门岛对面更小的一个岛,鼓浪屿。鼓浪屿的街道曲曲折折,忽上忽下,两旁大都是西式风格的别墅式建筑,有些被辟为客栈,可以住宿。我觉得,能住在鼓浪屿,实在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这里太恬静了,没有汽车,只有绿树,在露台上泡一壶茶,捧着一本小说,该多美呀。
厦门岛对面有个更小的岛,叫鼓浪屿,坐渡轮只需10分钟,来回8块钱。
鼓浪屿的房屋看上去都很典雅。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
在鼓浪屿住上一两个晚上,徒步在周围逛逛,非常值得。
鼓浪屿极为宁静,非常值得散步。
鼓浪屿的最高点是日光岩,在这里看落日余晖,很棒。
入夜后的鼓浪屿,似乎有些神秘的气氛。
鼓浪屿也有一些小店,颇具特色。
当地最有名的小吃,是鱼丸。
鱼丸的味道及其鲜美,绝不可错过。
说到茶,在福建,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当地人在自家屋前,在摊档里,摆上茶具,泡着香茶。当你走过,驻足观看时,他们往往会招呼你,坐下来喝几杯茶。特别热情。
中山路西口有个“黄则和”,在这儿能吃到多种厦门小吃。
糯米粽也是这一带的特色之一。
四大菜系里虽然没有闽菜,但它的做工同样很精致。
佛跳墙是闽菜中最著名的,只是价格不菲。
奇迹:客家人与土楼。
离开厦门,1小时到漳州,继续走是南靖县和永定县,这一带最出名的,是客家人的土楼。
土楼在福建、广东都有,但游客最多的,是福建的永定县和南靖县。
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人,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比如河南省,都是汉族人。最早的往南迁移,出现在秦朝,规模最大的迁移,出现在东晋和西晋时期,由于中原持续战乱,不堪忍受的人们,往南迁移。对于当地的原住民来说,他们属于远方来客,于是被称为客家人。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个亿的客家人,其中,四分之三人口在我国境内,主要是广东、江西、福建等省,最为集中的,是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客家人的语言被称为客家话,而这种语言,实际上是古代汉语与当地语言的复合体,所有,客家话被认为是汉语中最古老语言的一部分,因为,其中有些成分,在它的故地:中原一带已经消失了。
土楼是客家人初到异乡,图谋生存的有力武器。
数以万计的客家人来到福建,多少会与原住民发生冲突,为了自卫,客家人必须团结一致,在这种背景下,土楼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用土和木材构筑的碉堡式民居建筑,外形主要是圆形和方形,内部一般有3-5层,一楼是厨房和放置农具的地方,二楼是粮食的仓库,三楼以上是居室。土楼从外面看上去是个密不透风的城堡,从里面看则颇似联体别墅的韵味,更准确一点儿说,像上海的石库门建筑。而这种建筑的诞生与蔓延,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客家人来到这里,首先需要的是立足,而土楼自成体系,便于团结,加上内有水源,居高临下,由此开始流行。
土楼不仅有圆形的,还有方形的。
土楼集中在闽南山区,主要是漳州市南靖县与龙岩市永定县交界处,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南靖县书洋镇的长教村、田螺坑村、塔下村,而与之相邻的永定县湖坑镇的土楼更多。这些村子在行政上隶属不同的市县,但彼此距离实际上都不远。
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的土楼非常出名,被誉为四菜一汤。
在南靖县的一个土楼里,听主人介绍,当年她的爷爷养猪被盗,一气之下,召集了几个村民,大家合资建了一个土楼,一直到今天,这几户人家的后代,依旧安逸地住在里面。
别以为土楼都是古代的产物,1949年以后建筑的土楼也不少,比如,永定县的初溪村,有个1978年建的土楼,据说是福建土楼里最为年轻的。而就在这座土楼不远处,是一座建于朱元璋时代的土楼,是福建土楼里最为年长的。
集庆楼已有600年历史,是福建土楼中最古老的。
这座土楼目前已无人居住,变成了纯粹的景点。
土楼内部中间,一般都会有祭祖的地方。
土楼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
集庆楼身后,隔着一方一圆两座土楼,还有座白色土楼,它是最年轻的土楼。
这座楼叫善庆楼,1978年建的。
土楼风格基本一致,除非专业研究,否则没必要挨个全看一遍。
在土楼集中的区域,经常看见游客如同走马灯一般,穿梭于各个土楼之间,有没有这个必要,我认为值得推敲。平心而论,各个土楼虽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风格,但实质上大同小异,核心的东西其实都一样。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有研究目的的人士,如果不是自驾车前往,有极为便捷的交通工具的话,完全没必要东跑西颠,往来穿梭。
土楼内,每家的居住面积不大。
最高层通常是卧室,而只有最高层,才会有窗户。
最好的办法是,固定在某个村子里,呆上一两天,静下心来,体会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一下土楼人家的质朴纯情,足够了。我曾在一个村子里见过一位画家,已经居住了个把月,据他自己说还打算再住上个把月,每天围着村子,或全景,或局部,写生不辍。所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独具特色的土楼与周围的山、水、树、草、田,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变幻出不同的画卷,欲获得这样的收获,不像那位画家似的住下来,是难以获得的。
年轻人大都到外面去了,每年只回来几次。
村内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土楼的旁边开一小块地,就能解决吃菜问题。
驾驶着速腾,行进在山区的公路上,欣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土楼,忽然间,前面出现了一个门式建筑:永定欢迎您再来。正在琢磨下一个县该是哪里了,又一个牌子映入眼帘:广东界。原来,我们已经忽地告别了福建,悄然进入了广东。而广东省的最南端,就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它与漠河遥相呼应,我们的这次“从漠河到三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只剩下2个省了。
第一期回顾:《来到大陆最南端 自驾车漠河到三亚之广东篇》
具体内容敬请点击下图,即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