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高通因智能手机芯片闻名于世;十年后,这家美国公司已悄然掌控中国智能汽车的“大脑”。高通凭借其在移动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自然延伸至智能座舱领域。
据数据显示,2025年1-4月,高通在中国车用座舱域控芯片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6%,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5年1-8月,高通8295平台座舱域控方案的搭载率已超过25%。
与此同时,在决定汽车未来命运的智能驾驶领域,英伟达的芯片在中国高端电动车中同样占据主导地位。英伟达凭借其在GPU领域的优势,以及强大的算力和成熟的软件生态,成功切入了需要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的智能驾驶市场。有行研分析指出,英伟达在国内智能驾驶市场的份额超过50%。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作为国产新能源车的两大核心优势,却被两家美国芯片巨头,一前一后把持着中国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命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最近中美贸易战似乎给中国汽车芯片产业蒙上了阴影。9月2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了一条新规: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如果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将被自动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
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并明确提出对“关键软件”实施全面出口管制。
不得不说,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已陷入“双芯困境”。不过,在面对严峻的供应链风险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也没有坐以待毙,国产芯片替代已从概念走向落地。
譬如鸿蒙智行,依赖问界M9/M8、尊界S800等高端车型的热销,华为麒麟9610A芯片在中国市场35万元以上高端豪华车型座舱智能SOC份额上超过高通,创造历史。
在智能驾驶领域,地平线公司表现突出,在L0至L2级智驾解决方案市场中,地平线以33.97% 的份额领先。
比亚迪半导体已经能够生产用于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高端功率芯片,比亚迪自研IGBT芯片采用国产EDA设计,2024年自给率提升至40%。
有研究部门测算,2024年中国本土品牌在汽车芯片总供应量中的占比约为9%,2025年将升至15%至20% 左右。如果再算上车企自研芯片,这一数据在5年内有望达到50%。
显然,外部压力正在转化为内部动力,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开启了一场自主突围。目前国内有超过200家企业开发和生产汽车芯片产品,其中约50% 实现了量产应用。华为、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等中国芯片企业正快速崛起,不断拓展国内车企客户。
要知道,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24年新车销量超3000万辆,智能汽车占比过半。这一规模足以支撑国产芯片从“可用”迈向“好用”。你觉得,中国汽车能突破“双芯困境”吗?欢迎关注“车域无疆”,下方评论区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