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正文

星爷与途安主题自驾游之三:回顾1937年9月

夏星

  【车讯网 报道】1937年9月,在南口战役中获胜的日军,继续向西推进,我军又一次在长城沿线,建立防线,阻击日军,由此爆发平型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史称平型关大捷。

  首先,了解一下八路军的成立过程。

  七七事变爆发后一周,周恩来等人前往庐山,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内容是三项目标与四项保证,其中包括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进入8月份,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下图)。

  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当然,这次合作不仅因为七七事变,早在7个月前的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就一直在磋商,期间还有个考察团,到延安考察(下图)。随着国共合作的形成,成立于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落下帷幕,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8月22日,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8月25日,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于同日宣布红军正式改编。

  9月11日,由于战斗序列改编的需要,八路军的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可见,八路军这个番号,红军只用了20天,之所以能一直传承下来,有好几种解释,其中之一是:集团军是战争中的临时序列,而某军、某路军属于比较固定的编制,不易取消。

  八路军的编制是3个师,每师下设2个旅,每旅下设2个团,每团下设3个营,全师共计1.5万人。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

  八路军最高统帅是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改为第18集团军后,两人分别出任总司令和副总司令。此外还有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和副主任邓小平。

  八路军成立后,归属第二战区作战序列,司令长官阎锡山,战区作战范围是山西省、察哈尔省和绥远省,后者是现在的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所以,八路军随即东渡黄河,从陕西进入山西。

  接下来,再看看南口战役之后日军的动向。

  七七事变之后,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组建了一个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这支部队最初主要是独立步兵混成第11旅团,后来增加混成第1旅团、混成第2旅团、混成第15旅团等,他们在南口战役结束时,攻占张家口,接着又进攻天镇,61军奉命防守,但没守住,军长李服膺以“临阵脱逃”的罪名,被阎锡山下令处死(有人认为李服膺其实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为他已经超额完成阻击任务),东条兵团随之西进,占领大同。

  随着东条兵团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大,他先是建立起察南傀儡政权,随后又弄了个更大范围的伪政权: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因此被升为陆相,后来又成为首相,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南口战役之后,停留在南口地区休整的第五师团,在9月初接到命令,向西进攻。下图是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率军占领蔚县的历史照片,这一天是9月11日。接着,又于9月20日攻占山西省灵丘县,9月21日继续往西,逼近平型关。

  顺便说几句,挑起七七事变的中国驻屯军,在8月份的最后一天撤销,同日,华北方面军成立,第五师团直属华北方面军。板垣征四郎率第五师团在中国打了两次会战之后(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回国任陆军大臣,战争结束前夕前往马来西亚继续统军,最后在新加坡向英军投降,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随着日军西进,平型关战役爆发。

  阎锡山最初想在大同据守,看到日军逼近速度太快,知道大事不好,在雁门关山脚下的一个窑洞里,做出平型关战役的规划。这份计划的第一步,是大体沿长城建立防线,通过阻击消耗日军后,最终以五台山为依托,在繁峙与沙河之间,设立主阵地,与日军决战。

  平型关战役前敌总指挥是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后改为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正面战场的参战部队共计8个师15个旅,敌后战场是八路军的3个师。

  战役是从9月22日开始的

  第五师团下设2个旅团,每个旅团下设2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设3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约1100人。此外,师团里还有炮兵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和辎重联队。

  21旅团的旅团长三浦敏事,率领步兵和炮兵、共计6个大队,从灵丘出发,向长城沿线的团城口和平型关发起进攻,这条防线上的我军,主要是73师、84师和独8旅。

  打了3天,到了9月24日,一线部队伤亡惨重,双方都开始增兵——阎锡山命35军军长傅作义,率属下的两个旅前去增援。与此同时,由于进攻受挫,在东跑池指挥作战的三浦敏事,请求板垣征四郎派兵增援。

  平型关战役爆发时,八路军115师就已经来到平型关东侧40公里处的上寨村,战役打响后的第2天,即9月23日上午,师里召开动员大会,并派独立团先行出发,阻敌增援,下午,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前往平型关。

  由于判断日军即将向平型关增援,林彪通过亲自侦查,决定在日军行进道路上、一个叫乔沟的山谷里打伏击,打它一个出其不意。

  9月24日午夜,115师全体出动,其中3个团进入伏击阵地(685、686、687团),1个团担任预备队(688团)。

  25日,115师主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与此同时,阻敌增援的独立团,在驿马岭也成功地打了一场阻击战,出色完成任务。这两场战斗,史称平型关大捷。

  简述之后,接下来,是我的实地探访。

  实地探访之一:驿马岭

  上篇游记说到,南口战役的结束点,是日军趁虚穿越水头长城,所以,水头长城是我寻访南口战役的最后一站,随后,沿109国道和108国道,行车200公里,来到涞源,出县城20多公里,是驿马岭。

  驿马岭一带,层层山峦,这里是涞源与灵丘的县界。如今从涞源到灵丘,有国道和高速公路,老路处于半闲置状态,除了沿途村民,基本上没什么人走。

  临近县界时,公路攀升,照例会有个垭口,也就是相对比较低的地方,公路从此穿过(下图黑色箭头所指)。此时,隐约看到,垭口两旁,各有一座碑(红色箭头所指)。

  走近看,原来是平型关战役涞源驿马岭阻击战纪念碑。之所以有2座,是涞源与灵丘各建一座。

  刚才说到,9月23日下午,115师独立团奉命出发,24日傍晚来到驿马岭西侧的腰站村附近,这段路按今天的里程看,是55公里。刚抵达,便遇到日军侦查兵,双方有过短暂的交火。

  通过侦查得知,从涞源县城出发、打算前往平型关增援的日军,属于第五师团第九旅团,已经走到驿马岭东侧不远处,次日天亮后会继续西行。

  团长杨成武立刻做出部署:1营占领驿马岭周围各个制高点,担任阻击任务;2营向北警戒,防日军增援;3营为预备队。

  25日,日军来了,1营的3个连,火力全开。打到下午4点左右,师部来电说平型关伏击战已经结束,杨成武命令1营停火,撤出战场。此时,该营已经伤亡过半。

  驿马岭阻击战的战果是歼敌300人,随后又乘胜追击,打进涞源县城。由于独立团与日军的第一次交火是头天晚上,早于师主力的伏击战,因而被誉为“八路军抗战第一枪”。

  实地探访之二:灵丘县城

  驾车翻过驿马岭,进入山西省,一路下坡,30公里之后,进入灵丘县城。

  所谓灵丘,是因为赵武灵王的墓在这儿。他最出名的事儿,是推行胡服骑射,让中原军队的作战能力,得以提升。

  县城东南侧,有一座平型关烈士陵园,始建于1962年。

  墓区内有24座墓丘,安葬着在平型关战役当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及同期牺牲的抗日烈士遗骨,共566位。

  这里的墓,都是合葬墓,没有具体姓名,只写着:八路军115师,1937年9月25日。

  实地探访之三:平型关大捷

  离开灵丘县城,沿国道往西21公里,来到蔡家峪村。在伏击战中,这里和东边不远处的东河南镇,都是115师687团负责的区域,他们的任务是断敌退路,也就是“断尾”。

  在蔡家峪村左转,行车4公里,途经小寨村。从这开始,往南2.5公里到老爷庙,是686团负责的区域,他们在路东的高地上,分割沿公路行进的日军,也就是“斩腰”。

  也就是说,从小寨村到老爷庙,这2.5公里是伏击战中的主战场。

       老爷庙之后,公路往西南方向,那一段是685团负责的区域,他们的任务是“拦头”。

  距小寨村不远,有个很大的停车场,旁边是个纪念墙,上面写着:平型关大捷遗址,乔沟(上图)。

  纪念墙的旁边,是个干河床,它就是乔沟的最北端,从这开始,逐渐进入一条深沟——它是当年的路。

  我量了一下,乔沟的长度大概在2-3公里之间。沟的南端在老爷庙附近,老爷庙之后地势趋于平缓,接下来是关沟村,过村后,沿另一条山沟——关沟继续往上,是平型关。

  当年,乔沟是灵丘往南去的官道,是进出平型关的必经之地。有趣的是,这条沟虽然很窄、很深,沟的两侧,却是平坦的山地,显然是打伏击战的最佳地点,因而被林彪看中,派出3个团,分别实施拦头、斩腰和断尾。

  驶过小寨村,沿公路继续往前——如今的公路,构筑在较高的山地上,站在路边往下看,沟里是当年的路。

  下图是从正面看乔沟。伏击战那天,日军走在沟底,八路军埋伏在沟沿,居高临下——由于正值盛夏,树木茂密,乔沟有些看不清楚,要是冬天来,就好了。

  如今沟的两侧,各建有一座观景台。乔沟大致呈南北走向,所以,我在下图中,标的是东与西。可在伏击战的介绍里,是按南北说的——八路军的战士们,潜伏在乔沟南侧,也就是图中所标的东侧。

  站在观景台往下看,距离沟底大概二三十米,沟底很窄。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打伏击,真是太棒了。

  当时进入伏击圈的日军是:21旅团一个步兵大队,一个骑兵小队,第5师团辎重联队的2个汽车中队及大车队。

  115师的685团部署在关沟村与老爷庙之间,686团在老爷庙与小寨之间,687团在蔡家峪与东河南镇之间。

  9月25日,早7时,日军的100余辆汽车和200余辆马车,进入乔沟,战斗随之打响。

  由于退路被截断,八路军的伏击线在山沟东侧,被包围在沟里的日军,爬出山沟,抢占西侧的制高点——老爷庙。

  林彪命令686团团长李天佑:冲下公路,分割敌军,并用一个营抢占老爷庙。

  打仗的时候,制高点尤为重要。中日两军围绕着这座并不算很高的土丘,反复拼杀,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在另外2个团的协助下,终于站稳脚跟,并随之完成最后的歼灭。

  这一天,3个团共歼敌1000余人,加上独立团在驿马岭歼敌300余人,总计13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九二式步兵炮1门,炮弹2000余发,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个,战马53匹,日币30万元,以及食品、被服、电信器材、文件、军用地图。

  115师自身伤亡,官方有600人和400人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这两个数字指的是牺牲将士,伤亡总数可能是1500人。

  八路军刚刚组建,首战告捷,树立了威望,赢得广泛好评。

  时任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在战后写道:此战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时任686团组织处股长的欧阳文撰文回忆:“平型关一战我们八路军、115师一下就打出名气了,战后我们到晋南招兵。我们团的招兵处和国民党的紧挨着,他们那边根本没人去,我们用了一个星期就招了3000多人。”

  老爷庙对面山坡上,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纪念馆后身有条上山的路,来到半山腰,伏击战的主战场乔沟,以及远处的平型关,一览无余。

  半山腰处,有个凸出的地形,旁边是块大岩石,25日那天,115师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林彪和聂荣臻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战场,进行指挥。

  山的另外一边,山脚下是白崖台村,村子边缘处的窑洞,是林彪与聂荣臻的临时居所。

  旁边的另外几个窑洞,是115师的师机关临时办公的地方。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就是从这儿发出去的。

  实地探访之四:平型关

  离开老爷庙,沿公路往前6公里,来到平型关,一座崭新且巨大的关门,横卧在公路上,令我大吃一惊。

  2010年,我曾来过这里,当时的平型关,是这样的——下图右侧山坡上那个露了一点儿头的建筑,是平型关的关门。

  据村民说,修建公路时,为降低高度,在平型关旁边,把山体挖了个大口子,长城被拦腰斩断。

  虽然地形被破坏了,但平型关的关门,大体还在。

  这次再来看,是一座崭新的关门,巍峨雄壮,很有气势。

  城门里面,保存着昔日关门的遗迹。但与2010年相比,显得非常残破,腰线往上的建筑,都没了,只剩下两边儿的夯土和根部的一点儿残墙

  关门两侧的长城,也进行了重建——原来都是夯土结构,如今已经变为砖石结构。

  过平型关,往下走2.5公里,是平型关村,那里也在大兴土木,似乎是想恢复历史上军事城堡的样子。据说,全部完工后,两者就能共同构成一个旅游景区——现在平型关还不要门票,不知以后如何。

  平型关大捷之后,平型关战役还没完。

  八路军在25日打了胜仗,但平型关战役还在进行中。随后几天,中日两国军队在团城口、鹞子涧、东跑池等地,继续激战。其中,守卫东跑池的1个营,只剩100多人;守卫鹞子涧的72师434团,在团长程继贤率领下,坚守阵地,全团1500余人,仅有200余人生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28日,日军第15混成旅团进攻茹越口,守卫此处的34军203旅顽强抵抗,激战中,旅长梁鉴堂壮烈牺牲,整个旅在战后只凑成一个团,伤亡之大,可想而知。日军突破长城防线后,29日占领繁峙。

  这样一来,东边的第6集团军背后受敌,阎锡山只得下令后撤,9月30日,各部队陆续与日军脱离接触,为期9天的平型关战役,宣告结束。

  这场战役的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我无法判断它们的可信度。比如,有人说我军共伤亡3万人,日军第5师团死270余人,伤800余人;还有人说第五师团战死2300余人,伤6000余人,独立混成15旅团死500余人,伤1200余人。

  虽然没找到伤亡人数,但据我看到的资料,日军在平型关战役中,很吃惊。他们没弄明白,中国军队为何不像甲午战争那样,一触即溃了呢?

  走到五台山北大门,第一次加油。

  离开平型关,往西40公里,来到砂河镇,这里是五台山的北大门,非常热闹,街上有许多旅馆和餐馆,当我走到这儿时,加油灯亮起,该加油了。从去卢沟桥那天早上算起,这箱油跑了677公里。

  加入57升,把油箱加满。如此算来,百公里油耗8.4升。对于这种路况、这种天气来说,这个油耗成绩,我认为挺不错。毕竟,这是一辆已经用了19年的车。

  根据我的试驾经验,如今的新车,也是这样的路、这样的天气的话,百公里油耗大致在6升上下。也就是说,跑10万公里,能省1.8万元。

  有人为了省钱换车。我觉得,不换车最省钱。一买一卖,亏的钱,远远不止1.8万。比如,一辆20万元的车,5年后卖,能拿回10万元就不错了。


  下篇游记预告:回顾37年10月(明日发布),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

  平型关战役之后,我军在山西省中部,再次建立防线,由此爆发忻口战役。战役持续20余天,最终,由于日军另一支部队从石家庄攻入山西,忻口守军被迫放弃防线。

责任编辑:郭磊

分享到

相关车系

大众途安

官方指导价:16.68 - 19.58

暂未拆解

评论
评论
0 / 500 字
猜你喜欢
热门PGC 查看更多
  • 全部拆解

    启辰 大V DDi

    看报告
    评分86
    全部拆解

    大众 朗逸

    看报告
    评分67
    部分拆解

    吉利 银河L7

    看报告
    评分85
    部分拆解

    欧拉 欧拉闪电猫

    看报告
    评分85
  • 全部拆解

    大众 途昂

    看报告
    评分77
    全部拆解

    大众 途岳

    看报告
    评分74
    部分拆解

    哈弗 枭龙MAX

    看报告
    评分79
    部分拆解

    星途 瑶光

    看报告
    评分85
  • 全部拆解

    捷途 捷途大圣

    看报告
    评分85
    部分拆解

    吉利 帝豪

    看报告
    评分75
    全部拆解

    大众 凌渡L

    看报告
    评分80
    全部拆解

    奥迪 奥迪Q2L

    看报告
    评分68
播放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