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报道】2024年5月,比亚迪推出第五代插电混动技术,简称DM。新技术的最大亮点,是进入2时代——百公里亏电油耗2.9升,综合续航超过2000公里。为了让人们了解它,8月9日,比亚迪在北京举办技术讲解会,在实地感受环节中,我和同伴以2.03升的成绩,获得第1名。
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拥有相当不错的业绩,尤其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后,势头强劲,销量持续看涨。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多元的。电动车的优势与弊端,同样显而易见。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如果强行推广,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多干年后的人们,恐怕就要遐想:如果能发明一种液体,往车里一放,就能跑上七八百公里、甚至1000多公里,能耗不会因为车速快而陡增,储备也不会因为气温低而骤减,那该多好。
所以,这种神奇的液体——燃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消失,它将与电池并存,满足着不同需求。
毕竟,不是所有人买车都是为了日常通勤,尤其北、上、广等大城市,开车上班,往往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儿,每天的停车费,少则七八十,多则过百。对于他们来说,买车主要是为了便利与乐趣——近郊购物、节假日出游,等等。而这种需求,续航里程显然更重要。
比亚迪的插电混动技术,在燃油与电动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
与纯电相比,我认为插电混动更有优势,它可以上绿牌,享受新能源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又能避免纯电的里程焦虑与冬季尴尬。
比亚迪是在2008年首次推出插电混动的,据说是全世界的首款。到了2021年,就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据厂家数据,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综合油耗是3.8升,最大综合续航超过1200公里。
当时,我在北京郊区,参加过一次节油驾驶比赛——驾驶秦PLUS DM-i冠军版,行驶78公里,历时2.5小时,平均时速31公里,全程开空调,最终仪表显示百公里平均能耗2.6升——2.4升的油耗+0.6千瓦时的电耗,获得第1名。
2024年5月,比亚迪又推出第五代插电混动技术,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综合油耗是2.9升,最大综合续航2100公里。首批搭载它的车辆,是秦L和海豹06,起步价9.98万元。
随后,比亚迪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技术讲解会,让更多人能有机会亲身感受这款油耗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综合续航是燃油车3倍的新技术。8月初,讲解会来到北京,在活动中,首先安排大家2人一车,实地体验。
用于体验的车辆,分为秦L和海豹06。有趣的是,分配给我的,依然是秦——这是辆秦L,与上次比赛当中的秦PLUS,在空间、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出发地与结束地,都在加油站——出发时,把油加到最满,返回后,再次加到最满,通过加油量,便可得知实际油耗,这样的做法,比单纯看仪表,可能更准一些。
路线是统一的,事先已经录入在导航系统里,根据中控屏上的指引,走就是了。
按照导航,途经六环路、南中轴路、京台高速等,回到加油站,共行驶106.4公里,平均时速39公里。此时,仪表盘显示电量剩余15%(出发时是17%),综合油耗2.0升。
将油再次加满——不是跳枪,而是把油加到“嗓子眼”,加油量2.09升。
主办方按照既定公式计算后,我们驾驶的A6号车,最终成绩是2.03升。
虽然得了第1名,而且是第二次获得第1名,很开心,可还是略有遗憾——我最初的想法,是把油耗开到2升以内,比如1.9升。
当然,节油驾驶与日常驾驶是有区别的,起码我不会像平时那样动辄踩地板油。在控制车速、预见性驾驶的前提下,再加上路况好,油耗自然会低一些,但要做到如此之低,百公里才两三升,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技术。
首先,看看比亚迪插混技术的构成。
由1.5升发动机、电混系统、功率型刀片电池、交直流车载充电器等组成。
就拿我试驾的这辆秦L来说,刀片电池的容量分为10.08和15.87千瓦时,百公里耗电11.1和13.6千瓦时,纯电续航分别为80和120公里,这是CLTC标准,如果按WLTC标准的话,纯电续航是60和90公里。
燃油部分,油箱容积65升,百公里综合油耗1.36升/1.11升;亏电状态百公里综合油耗3.8升/3.98升(均为WLTC标准)。
比亚迪插混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以电为主,即使踩地板油,负责驱动的,主要还是电动机。此前听厂家技术人员说,就连电池的电量到了下限,电驱占比仍高达81%——此时采用串联模式,依靠发动机发电,然后用电驱动。
这样做,是为了让发动机的工况,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省油。
其次,看看第五代插混技术有哪些提升。
新技术主要是三大架构的提升——1,以电为主的动力架构;2,全温域整车热管理架构;3,智电融合的电子电气架构。
第一,以电为主的动力架构的主要亮点。
1,插混专用高效发动机,通过16:1的高压缩比、高滚流气道、催化器前取气、智能分体冷却、智能可变润滑等技术的作用下,热效率高达46.06%。
2,EHS电混系统通过极致的结构设计,包括电机当中的超薄硅钢片和分段磁钢,冷却系统当中的机械泵与电子泵双泵耦合等,功率密度提升70.28%,综合工况效率92%。
3,插混专用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是115瓦时/千克,提升15.9%。放电倍率提升提升33%,回馈倍率提升20.3%。
4,交流慢充从3.3千瓦提升至6.6千瓦,充电时间缩短60%;直流快充从30%充至80%最快21分钟,时间缩短36%;对外放电从3.3千瓦提升至6千瓦。
5,搭载12伏磷酸铁锂小电池,自身重量仅为2.2千克(铅酸蓄电池12千克),充放电功率94%(铅酸蓄电池85%),自放电消耗0.02千瓦时/月(铅酸蓄电池0.1千瓦时/月),无重金属污染。
第二,全温域整车热管理架构的主要亮点。
该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动机仓热管理、乘员舱热管理和电池热管理,新技术将原来的各系统独立,变为整体架构,从而让车辆在高温环境下,能耗最高节省10%,在低温下最高节省8%。
此前,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采用直冷技术,与竞品相比,具有路径短、效率高和能耗低的优点。而在第五代插混技术中,采用的是第二代直冷技术,均温性能提升45%,能耗降低34%。它还具备脉冲自加热技术,依靠电池——电容——电池的路径,迅速从内部提升电池温度,升温速度提升60%。
乘员舱方面,夏季从55摄氏度降至26摄氏度,仅需12分钟,高温制冷节能0.13升/百公里;冬季从零下20摄氏度,升至20摄氏度,仅需9分钟,低温制热节能0.07升/百公里。
第三,智电融合电子电气架构的主要亮点。
在这个部分中,采用控七合一,从而做到功能复用,功率密度提升18.3%。芯片部分采用集成方式,让VCU(电压控制单元)和双MCU(电机控制单元)三脑合一,芯片算力提升146%。
最后的总结:技术最关键。
刚才的这些技术简述,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比较乏味,或者说太枯燥。
但是,汽车是个货真价实的技术活儿,正因为有这些看上去比较枯燥的东西,才能做出一辆真正的好车——让您开着很舒服,动力很好,很平顺,同时又很节省。
汽车的核心,不是真皮座椅与液晶屏,而是行驶方面的技术。
以往内容:《终于赢得冠军》,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阅读。
2021年1月,比亚迪推出超级混动技术之后,我参加过一次节油驾驶比赛,获得第二名。
2023年9月,比亚迪以“油电同价,颠覆燃油”为主题,在北京举办节油赛,这是我第二次接触比亚迪,是辆秦PLUS DM-i冠军版,最终,以油耗2.6升的成绩,获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