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二维码

车讯网 值得信赖的汽车媒体!

当前位置:车讯网 > 试驾 > 正文

滇缅公路通车80年祭 自驾车行走滇西之一

2018年08月31日 09:00 来源:车讯网 作者:夏星
分享到:

  80年前的今天——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建成通车。当时的人们,或许根本不会想到,这条简易公路,日后竟然成为中国的“输血管”。由于它的存在,中国终于熬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并最终赢得胜利。对于自驾游爱好者来说,沿着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从头到尾走一遍,非常有意义。

  滇缅公路——最佳自驾游路线之一。

  值得一游的自驾游路线很多,比较热门的,是川藏公路、独库公路,等等。但我以为,滇缅公路同样是一条值得推荐的路线。因为,这条路上不仅有多数人所追求的美景与美食,更有一段作为一个中国人、永不能忘却的历史——在抗战时期,这条路一度是我国与世界对接的唯一通道,它曾起到“输血管”的作用。

  滇缅公路何以成为中国的“输血管”?

  在打仗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当中,比如燃油、轮胎、无线电、汽车,等等,当时的我国,尚不具备生产能力,完全依靠进口。一些更为先进的武器、弹药和医疗用品,同样需要到国际市场采购。这些物资对我国的抗战来说,至关重要。没有它们,拿什么跟日本人作战?

       所以,北边苏联的援助,南边途经香港、越南的海陆联运(滇越铁路),对我国来说,都起到了输血管的作用。

  滇缅公路的路线:从昆明到腊戍。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之后,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修建滇缅公路,以备不时之需。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工程在37年年底展开,38年8月竣工。这条路从昆明到缅甸北部的腊戍,全长1157公里。其中,我国境内964公里,缅甸境内193公里。修建如此神速,一方面是因为昆明到下关之间原本有公路,缅甸境内的修建由英国人负责,也就是说,我国修建的路段,是下关到畹町之间的552公里(上述数据源于曾昭抡《缅边日记》)。

  另一方面,是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沿途各民族的人们,都被动员起来。自备干粮、自备工具,没有报酬,完全是义务劳动。

  说起来,龙云还真是有预见性。滇缅公路通车后不久,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轴心国,苏联自顾不暇,滇越铁路被封锁,战略物资进入我国的通道,只剩下滇缅公路。

  希望速胜的日本人,千方百计要除掉滇缅公路。

  日本的国力不足以进行持久战,他们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可惜,事与愿违。打了好几年,中国政府根本就没有投降的打算。日本人将这笔账算在了滇缅公路身上。先是组织空军轰炸,后来干脆出兵缅甸,这才把滇缅公路掐断了。您看下面这张当时的日本报纸,它们似乎很高兴——援蒋路被切断,重庆·政权即将一命呜呼。

  滇缅公路没了,先是驼峰航线顶上,然后是史迪威公路。

  公路没了,我国便与美国联合,开辟空中航线,用飞机把物资从印度运到云南。这样做代价实在昂贵,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军1500多架飞机坠毁,中美机组人员阵亡3000余人。

       到了1944年,当美国空军的运输机还在拼命往中国抢运物资时,中国驻印军对缅北日军展开进攻,美国工兵部队跟进,很快,一条公路出现在缅北野人山中,并最终与滇缅公路(下图红线)相连。这条路原本叫中印公路,但在开通时,为纪念史迪威将军对我国抗战的贡献,将其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下图蓝线,绿线是密支那到腾冲的支线)。

  从狭义角度看,史迪威公路位于印度与缅甸境内。它在中缅边境附近的芒友,与滇缅公路相连之后,才进入我国。但从广义角度看,从印度到昆明的整条公路,都叫史迪威公路,这里面包括着原本的滇缅公路(下图为史迪威公路开通后,进入我国的第一支美军运输队)。

  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对日作战的物资,通过这条公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进来。打战,一方面靠人的勇敢与坚强,另一方面,靠的是装备。滇缅公路也好,史迪威公路也罢,这条路带给咱们的,是咱们当时尚无能力制造的装备。

  作为后人,亲自走一走这条路,很有意义。

  有了曾昭抡教授的《缅边日记》,寻找真正的滇缅公路就容易多了。

  如今,从昆明到中缅边境,有G56高速公路与320国道,尤其是320国道,许多路段就是由昔日滇缅公路改建而成。但是,滇缅公路也有部分路段,降级为县道、乡道,至今仍保留着原貌,车辆稀少、人迹罕至。既然有自驾车的便利,完全按照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行走,显然更有意义。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得益于曾昭抡教授的《缅边日记》。曾教授在滇缅公路通车后不久,沿公路做过一次旅游,他在游记中,详细记录了每一段的地名、里程、时间、海拔,从而使《缅边日记》成为一本出色的路书。

  曾昭抡教授是一位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系就是他创办的。1958年被打成“右派”,夫人俞大絪教授(也是北大的)在1966年被红卫兵侮辱、殴打后,服毒自杀。过了几个月,孤身一人在武汉被隔离审查的曾教授,含冤而死。

  曾昭抡教授是曾国藩的后人,母亲陈季瑛是陈宝箴的后人。曾国藩与陈宝箴都是政客,可他们的后人,有许多成为学者,比如,曾昭燏、陈寅恪,等等。单从这一点,我挺佩服晚清的这些政客,起码把孩子培养的挺好,对社会更有贡献。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全文浏览
本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