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3日 07:41 | 来源:新闻晨报 |
作者:
|
我要评论(0) | 我要关注 |
据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最近一篇研究论文称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不足4%,引起社会热议。
交通排放对PM2.5的贡献到底有多少?造成雾霾的最大元凶究竟是尾气还是燃煤?科学家们对此意见也存在分歧。据介绍,关于北京市PM2.5的来源解析结果,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其他课题组,都发表过各自的研究结论,机动车的贡献一般认为在 10%至50%之间,多数认为在20%至30%之间。
据了解,张仁健的研究采用的是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这也是目前对PM2.5源解析的主流方法。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首席科学家贺泓表示,专项组专家经过研讨认为这种方法通过获取外场观测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解析,由于数据采集站点和时间段不同,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往往不能排除有多种解。“更为重要的是,该论文没有对PM2.5的二次组分进行来源分析。论文指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不足4%,未包含机动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形成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
据介绍,大气细粒子PM2.5可分为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生成)。一次来源是指污染源直接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二次来源则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如NOx、SO2、NH3、VOC等)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颗粒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铵盐、二次有机气溶胶。“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与一次来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组分在PM2.5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超过了一半,并且在灰霾发生时比例更高。”王跃思说。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陈晓峰表示,PM2.5源解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允许不同的声音。中科院实施“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先导专项,就是为了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灰霾治理依据,目前已在国内设立了40个气溶胶化学观测站点,其中在北京及周边就设立了8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