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光临车讯网
移动应用购车计算 车型对比订阅车之讯
当前位置:车讯网 > 资讯 > 业界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万钢:纯电驱动的转型是战略发展的机遇

2012年09月02日 00:37 来源:车讯网 作者:王明霞 我要评论()

  【车讯网 报道】2012年8月31日-9月2日,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天津举行。700多位国内外行业内嘉宾共同探讨汽车行业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发展课题。以下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发言。

  万钢: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也很高兴在这里再次见到我非常熟悉,非常尊敬的老领导,老朋友老同事,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在新的形势下,共同回顾我国汽车发展的历程,共同思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的未来,共同展望中国汽车发展的美好未来,首先,我向为我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经过几代中国汽车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的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和创新,促成了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了以整车企业为主导引领零部件企业发展,带动基础建设共同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拉动内需改善出口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能源紧缺,环境保护,人口健康、气侯变化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订和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先后在国民经济和民生事业的重点领域启动了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开辟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进程。

  我们回顾十多年前,也就是进入2001年,那时候我们的汽车才刚刚进入家庭。借鉴国外汽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保护大气环境,推进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国务院决定组织实施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以后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调动全国的科技资源,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新兴产业的地位确定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战略转移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部署和创新的实践。

  记得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实施的初期,充分考虑到我国当时的汽车产业基础薄弱,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有限的现状,为攻克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我们采用了过渡与转型,基础与应用,部件与系统,研发与示范并行互动的总体策略。经过深入地研究和广泛的论证,我记得当时老领导何光远同志、张小虞同志都亲自参加了论证会。为了加快电动汽车技术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进程,在坚持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的同时,又适时地提出了研发和市场考核相结合,两条走路的策略。通过国家财政的扶植政策,结合2008年的奥运会,2011年的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员等重大活动,与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先后在全国25个城市启动实施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示范的综合示范行动,全面开展了产品进入市场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性能集中的考核。提高了产品的认知度和社会的认知度,培育了电动汽车商业化环境。

  经过两个五年规划的有组织、大规模、高强度的持续研发和综合示范,我们基本掌握了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系统平台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和三大基础平台构成的矩阵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先后研发出700余款节能与先能源汽车以及零部件总成的产品。车用动力电池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公共交通领域电动车示范规模和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探索了分工合理,利益均衡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政府各部门联动颁布了市场培育的政策法规,建立了能够基本满足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标准体系,搭建了若干电动汽车整车动力平台、电池、电机等检测平台。探索了适合于新能源市场推广的商业模式。确立了中德新能源汽车战略伙伴关系,倡议并率先启动了电动汽车国际综合示范计划。据最新的统计,全国25个试点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内累计投入了示范运行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运行总里程超过4.7亿公里。特别要感谢总体专家组各部委、各试点城市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企业各研究结构的同事们,他们不仅精心策划,努力推动,实施示范运行工作,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的交通事故中专家们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主管部门现场考察,分析原因,进行数字方针模拟,提供理论验证服务,并及时把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生产企业、研发单位,他们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产业化和示范运行,在此我们对全体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向我们的总体组的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快速搜车

搜索
搜索